二十一世纪,人才最贵。概而言之,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成败取决于其市场竞争力的强弱,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终将体现为人才的竞争。公司资本积累也离不开其固有的人力资本因素。人力资本在公司内部常常被有意无意地划分成不等的位阶,当然最直接体现在劳动分工与劳动所得上,那些身处高位价的往往被誉为是公司发展不可多得的人才,而低位价的比如技术工人、农民工、临时工等,则被划在人才圈之外。但笔者认为,技术工人等身处低位阶者也是人才,而且是公司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人才。
职业教育,主流?非主流?
一方面,人才的培养,依赖于什么样的教育。有人说,不能撇开国情空谈教育,所以在市场经济这一大背景之下,就不能无视市场空谈教育。这种观点并不缺乏其存在的实际意义,但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及现行的教育机制在市场的大染缸里所体现出来的种种弊端。与此同时,新的力量和血液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一阵沸腾的喧哗中走来,职业教育尤以其绝对的优势异军突起。
另一方面,泱泱大国,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但是地区发展不平衡,劳动力市场存在不良分割。事实上,不论是人才交流与评估还是教育生源的选取与吸纳,都在地域上有着明显差异。一年一度的高考,自高校扩招以来,虽使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一壮观之景也些许缓和,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克服其内在的不平等性,也并没能让莘莘学子们在真实公平环境下竞争。
促进就业,被动?主动?
人才输送与流向,就业情况是否乐观,这些都将继续把持着经济发展的命脉。促进就业早就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却是亟待有效解决的问题。
何谓被动?在现今如此复杂的社会背景条件下,以市场为中心,使教育的发展完全按预期的目标或者说按照社会(企业、单位)所要求的目标前进,就显得不太现实,而且被动。换句话说,以我国目前的高校教育情况看,所教授的知识技能并不能完全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人才需求。
何谓主动?事实上,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整合与管理及人才培训等方面都花了不少气力,他们与职业培训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关系,循环互动。社会上各种名目的职业教育也顺行应势的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在谋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确实解决了一些就业难的问题。
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路在脚下。
江苏近期将出台硬性规定,督促企业主动培养和使用好高技能人才,否则将失去申报技术改造项目、参加重大工程招投标、评优和资质评估的机会。报道称,我省还将督促所有企业,提取职工工资总额的2~2.5%作为教育培训经费,并硬性规定其中一半以上要用于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对已开展教育培训的企业,由当地政府统筹其中的0.5%部分,用于本地职业教育和培训,并划出一定比例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对自身没能力开展及未开展培训的企业,由当地政府全额统筹该项提取,并将其中的一半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
启德教育主办的“2006国际教育联展”近日开锣,包括英、澳、美、加、法、荷兰等国近50所院校到场,对象以高中学生为主。据介绍,澳洲职业教育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读职业教育学费比读预科便宜,获得技术文凭较容易就业,即使想升学也可转移学分,继续修读大学课程以获得学士学位。参展院校的招生代表表示,在专业上学生仍偏向选商科,但是学商科需要有相关的实践经验,学生不应盲从,应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方向。
有澳洲的院校认为,各国都有一些特色专业,如澳洲的酒店管理和运动研究科学就很有优势,中国学生应该开拓眼界,更广泛地进行选择。
就业,是教育的最终出口。随便浏览几条当下就业单位的招聘标准,排在第一位的毫无例外是“XX学历以上”,学位证成为就业的重要武器。而考试,则是当下升学和获取学位证的唯一途径。考试、升学、就业,环环相扣,就业标准的学历依赖不打破,学校、教师对升学率的“信仰”和家长对子女升学的“施压”就无可避免。此前,有观点认为减负的关键是教育制度(尤其是高考制度)改革,然而,在教育制度改革力度逐年加大、知识考核越发多元化的今天,我们看到学生的负担却迟迟未减。
解决社会问题还应从整体上加以关照。在社会资源层面,我国人口众多,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就业长期处于买方市场状态;与此同时,我国教育总体水平偏低,教育资源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社会资源是一个国家的硬环境,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教育投入逐年增加。然而,一做除法,我国教育投入不足问题就凸显出来——经济发展和教育资源投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社会观念是一个国家的软环境。长期以来,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人才评价标准一元化、平面化的现实,就业单位对学历的盲目“崇拜”,直接加剧了升学竞争,也导致了教育结构的不合理布局——职业教育、专门技术人才培养等严重不足。今年5月,杭州一家模塑公司招聘25个岗位的主管、工程师等共30多人,居然没有一个人留下简历;去年开始的故宫修缮工程寻找古建筑修复人才的难度也已如同“大海捞针”。古人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到了今日,却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景象。